当然最终百花仙子一定会死,可以说是百花仙子一定要三方来上了一个鱼死网破,谁都不会好过的结局。
但事实上是,三圣人和獩貊,几乎都不会让实力本就低他们一级的百花仙子,胡来。
那么百花仙子一定会在镇万妖城将守未守的一个微妙度上,被獩貊“终于找到机会”,所杀。
最后獩貊和三圣人的得失,就是得大于失。
这样的结果,其实对于当下而言,是不可否认的最好。
但即便如此,三圣人仍是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,对獩貊下了死手相拦。
当时獩貊用尽了躲避方法,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身法和空间挪移之术,几乎全部使了个遍,可仍是没有逃脱“尘晖”如牛皮糖般的竭力阻拦。
心急如焚的獩貊甚至想出了冒着比天还大的风险,以心湖嗓音同三圣人重谈这桩买卖细节的脱身法子。
比如之前所说的獩貊和三圣人各自的“点到为止”。
但每次獩貊的传音都如石沉大海,收不到任何回应。
三圣人就好像突然变作了一个被墨家机关术所制作出来的傀儡,毫无感情可言。
接连的失败下,叫獩貊几近凶性大发,对三圣人破口大骂。
说三圣人是忘恩负义,过河拆桥,还说整个人族都是卑鄙无耻的小人,处处算计,处处勾心斗角,都罪该万死。
之后獩貊转身与三圣人真的来了一出“忠臣死谏”般的生死搏杀,又是处处都透着一股大道尽毁的危险意味。
但偏偏又都无功而返,二者好像谁都奈何不得谁。
这也导致了獩貊有种错觉,只要三圣人不出那惊天地,泣鬼神的一剑。
那他和三圣人也是可以站在同一位线上的人物了。
其实獩貊心里是极为兴奋的。
靠着执念使然,近万年的拼命追逐,一门心思的拔高实力,如今终于有了成效,这种事不值得喜悦,那什么事才值得?
但直到那轻描淡写,却又代表着毁天灭地的第二剑被三圣人挥手斩出后,獩貊顿时傻眼了。
那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真是错得离谱。
自己的实力,其实跟三圣人相比较起来,仍是属于不够看的范畴。
三圣人同他战斗,即便是三圣人并未明说,可能是因为有别种谋划的考量,但也仍是有种“猫捉耗子”的意味。
退上一步说。
獩貊现在这般化形手段,放眼整座蛮荒包括那座蛮荒天下,都是首屈一指,独门绝技。
战力拔高明显,防御也至少拔高有三成,至于所增加的速度之多,更是不知何几,这般实力提升,已经足以叫他在这三六九等的圣人境中,稳稳占据中上之位。
说些大话之言,便是一些证道小道成圣之人,即便来上三五个,也绝非他对手。
这一点,其实从百花仙子以一敌两大妖王,还差点杀了一个,就能瞧得出。
不是什么难事。
若是按照品轶来分级的话,至少也会是妥妥的天极品轶。
不要小看天极二字,虽说未入“圣”,也不像天材地宝那样的有后天先天之分。
但放在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圣人神通中,比如百花仙子的照妖镜,实则也是百花仙子的另外一条大道显化,同那座护城祖宗大阵的本质有些相似,再比如穷奇的“方圆”,都要来得有用且实用得多。
关键在于,这种化形手段,若非是獩貊有意藏掖,想要将其作为此次大事之中最后的保命手段,来上一出出其不意的戏码,其实是可以在整个大妖族上下,以地毯式的方式来推广的。
这一点是其他神通远远无法比拟的。
而獩貊若是不这么...自私,那么此次蛮荒而来的妖族大军,战力至少会拔高一整个档次。
到得那时,绝不会出现什么城头与妖族大军势均力敌,厮杀惨烈的情况发生,定然会是人族守城军,几乎在几个呼吸间,就溃不成军。
最后所形成的局面,差不多就是单方面的屠杀而已。
这也是为何之前会说这种化形手段同甘郄的灵修,同有开创先河的意味的原由。
可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当初甘郄能够拥有灵修的骇人修行方式,到底吃了多少苦?受了多少罪?
毫不夸张的说,甘郄恐怕过了不知多少载时时刻刻神魂都在被熬油点灯的折磨日子。
这一点,獩貊肯定比不上。
所以说獩貊到底是天赋极高,福运极厚。
他一定是有极为特殊的机缘傍身,才会有如今成就。
当年他虽然在菩桀那一剑下,瑟瑟发抖,连动都不敢动一下,看似是自毁大道的愚蠢选择,不过以他当时那不谙世事的心性,会作如此选择,也属必然。
但世间之事,起起伏伏和得失之间,最是奇妙之处,反而就在于此。
你永远都不知道这一次的失去,会不会在未来某一天,换来一份更大的回报。
或者这一次的得,却是用未来一次更大的失,所换来的。
所以选择二字,放在人之一生中,不可谓不是重要之至,以至于选择一事,更是被无数人拿来钻研,在其中开辟出无限可能。
无论是商机还是修行。
无数人悉心求学,钻研世道人心,再吃下万般苦来修炼自身,图个啥?
不就是想要自己在根本不知道做了选择之后到底是好是坏,是福是祸,只能凭借本心或是本能做选择的时候,少一些?
人世间万事福祸相依,虽说无数人都在念叨此般道理,实则也不尽然。
有些时候,有些偏离于大道本心之外,但又不是太那么靠外的选择,其实很多时候只有福或是只有祸。
曾经有位读书人,醉心于科举,可是连年考,连年不中,一直持续了近十年之久。
最后一年那位读书人一气之下,将所有的圣贤书籍全都烧了,然后毅然决然地下海经商。
结果只用了三年,便成了远近闻名且腰缠万贯的富家翁,一辈子远离庙堂政争。
所以他倍加推崇读书人的一句话,“吾心安处即吾乡”。
可是那位读书人,生平最恨读书人。
再后来,无数失意不得志的读书人纷纷效仿之,可是最终不是蹉跎一生,便是穷苦一生,落得个惨惨惨的境地。
可是每每这时候,再回溯本源时,谁能说当时的选择,就是错了?
正因为有很多人都看不清这点,所以这个世间才会有那么多的失意和落魄先生存在。
他们不够努力吗?
还是不够聪明?
可是再不聪明的人也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时候。
世事无常,和意外总比明天先来,才是那条光阴长河顺流而下的根本所在。